解析设备指纹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

来源: 风控命门    阅读次数:   2017-09-25 09:02:06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深度渗透,网络欺诈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些欺诈行为,多出现在美国、中国、英国等社会经济活动发达的国家,因为互联网发达,社会复杂性和社会活动多样性,可实施的欺诈场景多、欺诈手段多。从全球统计来看,欺诈涉及到航空、汽车、票务、旅游、医疗等多个行业,并且欺诈的金额巨大。

虚拟世界交易最大的问题是难以确认交易发起者的身份,甚至是否存在都无法确认。传统的反欺诈手段一般是通过账户、银行卡、手机、IP等维度来确认交易者身份,因容易被盗用和篡改,较难锁定交易者真实身份,反欺诈效果有限。

身份的不确定性是互联网反欺诈分子的根本支撑,在无法识别操作用户的情况下,可以从设备着手,基于快速识别在线设备的各项属性,判断交易的可信度,从而达到风险控制和反欺诈的要求,设备指纹是在新兴平台上反欺诈广泛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什么是设备指纹

设备指纹可不是大家上班打卡那个指纹机,它是一种可以识别设备唯一性的技术。它通过采集移动端和PC端设备基础信息、操作系统信息、时间、网络、应用、电池、位置、插件、浏览器等各种客户授权信息,并且通过一定的算法,生成设备的唯一标识。设备指纹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设备的品牌,操作系统,IMEI,IP地址,APP列表,浏览器本身的特征,用户输入习惯,解锁习惯,页面操作时间等等。

我们最常见的cookies就是一种设备指纹的实现方式之一,在我们浏览网站的时候,这些网站通过浏览器将数据存储到客户端,之后在请求这个网站的时候,这些信息会同步发送到该网站。这样,这些网站就可以识别出,我们是谁,上次浏览过哪些页面,甚至在某些页面中进行过哪些操作。当然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我们通过手动清理,禁止写入等操作就可以很简单的阻止网站在本机种植cookies了。当然cookies已经是最古老的设备指纹技术了,估计在用的已经不多,目前设备指纹主要是靠嵌入SDK或者JS代码的方式,进行用户信息的收集。

随着现在用户对隐私的注重,嵌入SDK这种主动收集用户信息的设备指纹识别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基于通信协议栈特征识别的,仅手机用户允许公开的信息的设备指纹技术。这种技术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目前能够做到的厂家比较少,同时也不能像嵌入SDK或者JS代码那样做到100%的准确率。但是这种技术必然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设备指纹在反欺诈领域的作用?

在互金和电商行业,主要通过设备指纹提供的设备信息和行为信息,进行多维度的规则判断,以确定是否欺诈嫌疑。

比如,现在外卖平台,都会有首单优惠的政策。这也就催生了很多专业的羊毛党,他们通过模拟器,养小号的方式获取首单优惠,然后再专卖给个人用户,从中挣取差价。在QQ群,随便一搜外卖首单结果就有这么多。

1 专业羊毛党

 

那怎么破解这些专业羊毛党呢?通过设备指纹,我们可以识别模拟器,也可以识别出用户注册的时间,如果注册页面的填写时间过短,那么就有可能是机器在操作。此外,通过用户注册和交易时间间隔的长短比对,正常用户注册后,往往不会立刻进行交易,而专业羊毛党注册之后会立即下单或者抢红包优惠等等。通过这些数据,再结合具体的规则模型,就可以识别出哪些是专业的羊毛党,哪些是正常用户了。

 

在互金平台中,常见的欺诈手段有身份仿冒,中介包装,虚假材料等等。我们就用中介包装来说明一下设备指纹可以做什么。

 

首先中介包装指的是,贷款申请人不符合要求,但是通过中介提供虚假材料,进行包装之后,在互金平台进行贷款的一种欺诈类型。一般这些中介都会先通过各种手段,找到网贷平台的漏洞,俗称口子,了解到平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贷款。比如中介测试出某平台本科学历可放款,同时该平台并没有测试学历真伪,则这一点就成为了中介包装的依据。

 

2 中介包装群

 

但是中介包装贷款的行为,和一般正常用户的贷款行为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设备指纹获取到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

如果是欺诈用户,都会事先准备好需要填写的基本信息,在申请到时候,快速填写,那么系统就可以统计用户填写身份证,姓名等信息的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则认为有欺诈风险。另外,也可以统计用户阅读贷款条款的时间,欺诈用户为了快速贷款通常不会真的趣阅读贷款条款,所以阅读时间会非常短。这些用户行为数据都可以通过设备指纹带回到系统中,用于风控模型的分析。

除了用户行为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设备指纹,带回来的设备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通常用户薅羊毛,或者欺诈的设备都会有些典型的特征,比如型号比较老旧,安装了多款借款APP等等。

可以说,设备指纹,虽然只是一项识别设备的技术,但是通过设备指纹获取的信息,在反欺诈领域可以做的事情,还是非常多的

 


相关热词搜索:指纹 领域 设备

上一篇:一图看清校园贷,让你远离陷阱
下一篇:二维码支付骗局层出不穷 扫码也要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