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机构转型迷思

来源:银河系36号    阅读次数:   2019-07-23 09:56:37   

作者:平野

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9]85号)。文中6月30日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要求支付机构一是完成存量单位支付账户的核实工作;二是需对移动受理终端改造,使之可实时监测终端位置、交易位置信息;三是应对存量商户开展一次全面巡检,并形成检查报告。6月份,为推进非现场检查和监管信息共享,央行起草了《支付结算合规监管数据接口规范》并征求意见,要求10月31日前,各支付机构按照接口规范完成数据提取和报送工作。

上述文件的的下发标志着自2017年开始的支付整顿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且不断走向深入,也充分彰显了监管的意志,其并没有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放松高压态势,而是步步为营搭建起了支付行业强监管的四梁八柱。十八大以来“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的总体方向不会变化,支付作为金融行业的基础,牵一发可动全身,可以说“金融监管,支付先行”,指望监管机构“高抬贵手”,用老一套“打擦边球”的办法继续牟利的幻想可以休矣。

与之相应的,处于我国支付产业核心地位的中国银联也配套下发了《关于就部分规范问题开展全面自查整改的通知》(业管委秘[2019]29号),其更是重拳出击,要求支付机构对商户自选等行为进行全面整改,这也势必将对支付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笔者认为,随着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对于大部分支付机构而言目前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向何处去?如何生存”已经成为大部分支付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市场形势空前严峻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支付市场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市场参与主体多众多,从机构大类来看,可分为商业银行、持牌支付机构、四方聚合机构,从数量来看2000余家商业银行、200多家持牌支付机构、上千家四方聚合机构均在从事支付相关业务,如此众多的机构集中在支付这个狭窄的赛道搏杀可谓竞争惨烈;二是市场高度集中,当前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微信、支付宝(以下简称“宝信”)两家,其占据了超过90%以上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只剩下区区不到10%的市场空间,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态势已经形成;三是盈利点不断减少,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备付金、P2P存管乃至“套冒绕”等支付机构原有的高利润来源基本不复存在。 

笔者认为,除加强监管因素以外,造成市场竞争形势如此严峻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行业泡沫下,牌照发放较为宽松 

2010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于2011年9月1日正式颁发了首批牌照,自此支付机构进入了持牌经营阶段。随着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从事支付相关的企业纷纷涌入申请牌照,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央行也加快了牌照的发放速度,在2016年暂停新发放牌照之前,央行共发放支付牌照超过250家。 

在笔者看来,如此多的牌照在较短时间内发放一方面为支付行业带来了充足的活力,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供给失衡带来了支付机构的无序竞争,其竞相逐利而监管的力量也不足以有效覆盖,支付机构大商户二清、挪用客户备付金、套冒绕等市场乱象横生。最终,监管机构也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自2016年开始不再新增发放支付牌照。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严格控制牌照的数量,对已发放牌照,展业情况较差或未实质展业的予以强制收回,推动收购重组,实现牌照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我国的市场容量和监管半径,笔者认为支付牌照控制在100家以内较为适宜,最终形成8家左右的全国性支付机构,60家(每个省市1至2家)左右的区域性支付机构,30家左右的市民卡、预付费卡的专业性支付机构,而数量庞大的四方聚合机构也必须持牌经营纳入管理。最终,通过牌照的优化管理,可构建起多层次、互为补充、有序竞争的支付机构体系。 

此外,笔者认为,鉴于目前支付方式按照线上、线下已难以有效区分,建议牌照类型不再区分线上、线下,仅按照业务类型和展业地域进行划分。

2、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时代红利将尽,需求下降 

2013-2017年是支付行业最为活跃和兴盛的时代,彼时,随着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一是传统银行卡刷卡消费向以宝信条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升级,在微信、支付宝不计成本的大力补贴下,支付机构纷纷抢滩二维码支付领域,大量的四方聚合机构也不断兴起,移动支付逐渐取代银行卡特别是现金交易,各家支付机构交易量猛增,备付金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由此带来了支付手续费、备付金存款收益同步增长。二是同一时期以“P2P、PaydayLoan”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涌现出上千家P2P机构,其对线上代收、代付等支付业务的需求量激增且不吝于较高的手续费,此外,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居民个人负债率提升,带来了对信用卡代偿、MPOS等工具的刚性需求,相关交易量也持续增长。 

2017年7月,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我国金融领域进入强监管时代,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始全面整顿,“降杠杆,去产能”成为主旋律,“P2P、PaydayLoan”等相关交易需求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同时,移动支付对现金的替代率也已经接近90%,达到顶峰。国民经济各主体对支付的需求出现瓶颈甚至下滑。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时代带来的红利已基本耗尽。

3、宝信垄断,降维打击带来的市场挤压 

曾经宝信与其它支付机构属于亲密的合作伙伴,持牌支付机构和四方聚合机构为宝信条码支付的受理环境建设和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宝信给予的优惠手续费政策和高额补贴也在一段时间内让持牌支付机构和聚合支付机构赚得盆满钵满。然而,随着宝信在支付领域垄断地位的确立,其逐步取消了优惠手续费政策和补贴,宝信凭借其强大的对C端个人客户的掌控能力,以支付为切入点为商户提供信贷、理财乃至获客的综合服务,形成了对其它支付机构的市场挤出效应。其它支付机构除京东、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凭借其场景、用户群能有所抗衡外,均难以在宝信的降维打击下生存。 

笔者认为随着监管对于条码支付收单业务规范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战略考虑,宝信会绕过其它支付机构及四方聚合机构大力发展直拓商户,而由此带来的对支付市场的冲击刚刚开始。

4、支付机构技术实力、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随着竞争的加剧及时代的发展,商户对支付机构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不仅局限于一般的支付服务,更是扩展到了ERP(进销存管理)、商户会员管理、联合营销、O2O一体化、存/贷金融服务等全面综合化的服务。 

而实际上,部分支付机构特别是小型支付机构仅具备资质续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技术能力,其除服务本体系内股东的少量商户外,外部商户基本可忽略不计。支付机构与支付机构之间在技术、产品、服务能力方面差异甚大,且差距在不断拉大。 

综上,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全面到来以及支付有效需求的下降,支付行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二、支付机构转型必须以盈利为根本目的

面对空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支付机构纷纷提出了向场景金融、大数据、科技输出转型的概念。但从目前实际落地的情况来看,能真正具备条件以及能力完成转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的支付机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从当前支付机构转型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其能否成功实现转型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发展金融业务 

支付是金融的基础,理论上开展金融业务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特别是微信、支付宝两大巨头切入金融业务获得的巨大成功更是给其它支付机构以巨大的鼓励。目前支付机构从事金融业务一般是纯导流和自营两种模式。 

1、纯导流模式 

纯导流模式是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最基本的获客服务。采用这种模式的一般是面对C端个人客户的APP上搭建贷款/存款/理财超市和货架,在上面展示多家金融机构的信贷/存款/理财产品供自己的客户选择。目前做的规模较大的传统支付机构有银联商务天天富、通联钱包、拉卡拉等。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支付机构仅获得少量的流量费,且必须拥有大量的C端个人客户才能获取足够的收入。而对于支付机构而言,拥有10万家以上真实商户的已算行业内排名非常靠前的了。 

2、自营产品模式 

自营产品模式主要是联合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共同打造信贷产品,支付机构不但提供获客服务还提供联合风控服务。应该说信贷是利润最为丰厚的金融业务,也是很多支付机构想方设法进入的领域。然而,笔者认为,要想按照此种模式开展信贷业务必须有庞大的C端个人客户以及强大的风控能力,能真正具有这个资源禀赋的除宝信以外,也仅百付宝、京东、美团、壹钱包、翼支付、苏宁支付等少数几家具备这种能力。而传统支付机构缺少海量的C端个人客户,无法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而如转做商户经营贷款则因为金额大需要面签、提供担保等线下流程很难真正落地,可能仅银联商务、拉卡拉、通联等寥寥几家机构具备此种能力。

深耕支付服务

除探索金融业务外,不少支付机构在支付领域继续深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1、行业解决方案 

目前很多支付机构提出了针对交通、餐饮酒店、shoppingmall的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其中,二维火、收钱吧等四方聚合机构通过向餐饮行业提供二维码点餐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汇付、易宝等在航空行业、供应链等领域的市场份额较大。 

2、跨境支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跨境支付成为支付行业又一热点。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共向30余家机构颁发了跨境支付牌照。国内从事跨境支付业务做的较好的主要是连连支付,其甚至联手运通申请清算组织牌照。笔者认为从事跨境业务的难点和要点还是在于商户的拓展,当前大型外贸企业从事跨境支付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空间主要是中小跨境电商,而大部分跨境电商目前处于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整个市场的培育尚需时间,而线上业务的头部集聚效应也会导致跨境电商之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最终只有头部商户能够生存。 

3、刷脸支付 

刷脸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正在不断走入零售、影院、酒店等业态。笔者认为刷脸支付比较适用于连锁超市、园区食堂等小额高频场景。其受制于终端成本较高,人脸影像传输安全性等方面的制约,尚难以大规模推广。但笔者也认为刷脸支付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不打开就支付”,用户体验远好于手机NFC支付方式,未来刷脸支付将在特定场景得到较好的应用。 

4、数据分析 

向大数据转型是很多支付机构打出的一面大旗,认为其拥有的商户数据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笔者看来,真正做大数据还是需要有庞大的C端个人客户支付交易的积累。所谓商户数据除非能与其ERP系统打通,能够采集商户的采购、销售数据,否则仅靠商户的支付交易流水根本无法真实还原商户的经营情况,而依赖此数据开展面向商户的信贷也一定会结果惨淡。 

被收购或出售 

在当前环境下,大部分中小支付机构要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场景或客户。因此,向主流互联网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靠拢是一条较好的道路,未来被收购或出售或将成为支付行业的常态。

三、建议的政策支持

第三方支付机构、四方聚合机构已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其每日数万亿的交易规模,为数千万个人居民、商户、企业等提供了服务。数百万支付从业人员背后数百万个家庭,与之相关的人数超过千万。因此,促进第三方支付机构、四方聚合机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市机制,特别是当前P2P平台等暴雷较多,部分支付机构为P2P平台提供垫资支付服务的要重点关注,防范出现资金风险。

二是破除垄断,实现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唯有统一条码标准,打破宝信对二维码支付的垄断,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人客户移动支付被宝信垄断的困境。

三是调整支付手续费定价及分润模式,不再区分线上、线下,目前线上、线下支付手续费定价及分润模式的差距较大,线上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而线下仍按照统一定价,且线下支付手续费定价远高于线上,支付机构通过线下套线上进行套利已经十分常见。

四是放松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及其服务的客户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专业的支付服务,双方的合作是天作之合,而前期因断直联的要求,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常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笔者认为在坚持资金、信息不二清的原则下,可以有序放开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五是做好支付云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随着监管对信息安全要求不断增高以及业务的增长,日益高企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已经成为支付机构难以承受之重,建议由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由中国银联等清算建设支付云基础设置,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系统有序上云,既有利于节约成本、提升了系统安全性,也利于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检查。 

最后,笔者认为,过度的繁荣和泡沫化并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支付行业已经到了应该回归本源、回归理性的阶段。也祝愿支付行业越来越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炉
下一篇:降维攻击 银行触“网”——银行网点面临的七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