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丨防范高校电信诈骗与隐私权保护

来源:    阅读次数:   2020-02-27 09:23:18   

二等奖

防范校电信诈骗与隐私权保护

平安银行南京分行 曹梦媛

 

摘要: 近年来频发的高校电信诈骗案,已成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以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毒瘤。深入调查分析我省某市3所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后发现,校园电信诈骗的发生具有案件密集、手段多样的特点。究其原因,除互联网的便利和利益诱惑致使学生财产损失外,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走心,思想上缺乏重视也是诈骗案发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如何防范校园电信网络诈骗以及加强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电信诈骗; 隐私权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随着电脑、手机、网络的普及,电信诈骗迅速发展蔓延,短短十几年间就已经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毒瘤。据报道,2019年 1 月至 7 月,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35.5 万起,同比上升 36.4%,造成损失 114.2亿元;迄今为止,单笔被电信网络诈骗最大金额达1.17亿元;仅一款手机安全软件2019年 8 月一个月就拦截各类骚扰电话34.3 亿次,其中诈骗电话 4.45亿次。2016年 8 月 19 日,南京邮电大学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学费后突发心脏病身亡。同年8 月 25日晚间,媒体再次曝出几乎完全相同的事件,山东一大二男生宋振宁也因电信诈骗,两次打款给骗子,因心脏骤停不幸去世。短短数日两条年轻的生命去,伤痛之余诈骗案件发人深思一直以来,学生都是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徐玉玉和宋振宁用年轻的生命告诫我们,防范与打击校园电信诈骗,已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构建平安校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一)发生较为密集,波及面广

在我省某市校园电信诈骗发生率的调研中,63.1% 的学生表示,曾直接或间接遇到过电信诈骗,36. 7%的学生表示亲身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 24% 的学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只有 36. 9% 的学生表示没有这种经历。关于接收虚假诈骗信息或电话的频率,有 79. 2% 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接收虚拟诈骗信息或者电话,9.8% 的学生表示经常收到,只有 11% 的学生表示没有接收过。由此可见校园电信诈骗普遍存在,必须引起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此外,学生刚进入社会,缺乏识别能力,当遭遇诈骗时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有较大的危害性,积极预防高校校园电信诈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投其所好,手段周密多样

调查显示,学生经历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以中奖诈骗居多,主要是利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抓住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的心理特点,通过 QQ、电话、短信或邮件等方式发送中奖信息,并要求其缴纳税费或手续费,声称只有缴纳费用才能够领取奖金,一旦大学生转账成功诈骗犯便会消失得无无踪。冒充 QQ 好友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位居第二。随着电脑、手机、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上虚拟空间的交友聊天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诈骗犯正是抓住大学生这一重要生活特性,通过植入木马等黑客手段,盗用他人 QQ,通过事先和 QQ 使用人进行视频聊天,获取使用人的视频信息,在实施诈骗时播放事先录制的视频,以获取信任,而后实施诈骗。在学生经历的电信网络诈骗中发生率较高的还有以电话欠费、积分兑换冒充亲友、兼职、银行卡诈骗等形式。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介质以 QQ、短信、电话诈骗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以电脑为介质的各种交友网站。由此可见,随着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话、网络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这就要求研究防范各种校园电信诈骗必须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步进行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重要外因—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一)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是基于人类对自身尊严、权利、价值的认识和民权运动兴起而产生并取得宪法保护,其内容真实而隐秘,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信息保密权、通讯秘密权和隐私利用权等。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生正是我国隐私泄露个体中较为脆弱敏感的人群。

(二)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结合徐玉玉案,犯罪分子能够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住址以及学校,才得以消除受害人的戒备心,从而一步步实施作案事实。然而,嫌疑人是如何得知受害人个人信息的?大量的个人信息泄漏并通过“黑市交易”,骗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行骗对象的信息。网上购买个人信息既便宜又没有难度从当前的众多电信诈骗案来看,侵犯隐私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作案人非法获取民众个人信息,将其作为电信诈骗案件的源头之一。因此防止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成为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首要前提

三、加强高校学生互联网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

从一系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屡次轻松实施犯罪并得逞与其轻松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犯罪嫌疑人供述来看,某些单位或个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销售牟取暴利究其原因是我国没有制订专门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规。

正如洛克所言:法律消弭自由纷争之间最有效的手段在于划

清他们的边界。只有法律划定了界限,义务主体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不触碰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边界。因此,我国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划清收集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与义务、非法与合法的界限,明确规定定罪量刑内容。对于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要在民事上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构成犯罪的不法分子更是要坚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二)加强网络监管和校园宣教—内外因防治有机统一

我国目前互联网市场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环境,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机制的完善需要一定时间。加强网络监管,预防互联网犯罪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该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力度,运用先进网络技术,有效监控和打击网络侵害个人隐私的不法分子。同时,公安管理机制要定期对网络运营商、网站、中介机构等与网络隐私保护紧密相关的机构进行监督,防止出现倒卖公民个人信息事件的发生,从而在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事件。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联防机制,筑牢高校安全教育防线。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学生、家庭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支持。例如,在寄送高校录用通知书时,可将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一同寄出,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及时与新生家长取得联系,互留通讯方式,并提醒家长和学生仔细阅读安全教育手册,遇到相关问题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部门加强与公安部门联系,定期邀请公安人员开办讲座,在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上寻求公安部门专业的指导以及获得最新的电信诈骗案情通报;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组建学生治保队,参与校园治安管理,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校园安全问题的紧迫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将安全教育作为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家长一起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英.从惯常行为探究大学生电信诈骗被害预防[J].海峡科学,2014( 12) : 76-77.

[2]姜伟军,李蔚然.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状况调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 15 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 6) : 123-128.

[3]“三大运营商出招:精准拦截狙击“5.0 版本”电信诈骗

[4]吕朋飞,冯磊.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与治理[J].智能城市,2017( 5) : 223-225.

[5]董银苹,韩洪文.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 : 77-80.

[6]吕朋飞,冯磊.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与治理[J].智能城市,2017( 5) : 223-225.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征文选登丨别 逗 了
下一篇:征文选登丨小 侦 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