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高考谣言 谨防上当受骗

来源:    阅读次数:   2020-07-07 10:47:30   

“分数不够,花钱保录取!”、“高考真题,预付定金,违约退款!……这些高考诈骗套路你都了解吗?

每年高考前,总会有些不良机构或不法分子借高考之机炒作一些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骗取群众钱财。为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案例

2019年6月,警方破获一起网络售卖高考押题试卷骗取考生家长钱财的案件。民警介绍,数万元一套的高考押题试卷,其实是嫌疑人李某花几百元从书店和网上买来的普通考试试卷,他利用家长想提高孩子高考成绩急切心理,冒充某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向家长兜售所谓“高考押题试卷”,标榜试卷“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骗取多位家长钱财共计十余万元。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切勿相信那些能提前拿到高考真题或答案的言论。不要在网上购买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司法考试等4大类“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案例

李某得知其朋友高某的独子即将参加高考,遂告知对方,其舅舅在北京一知名高校任教授,吹嘘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可通过“内部指标”帮孩子上大学,只要肯花钱就行。高某孩子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只能上三类本科院校。高某找到李某求助,并根据对方要求支付了15万元“活动”经费。高某也拿到了李某带来的录取通知书,但录取学校是一所并不知名的学院。李某解释称,孩子只是暂时先在该学院军训,结束后就可以转入之前所说的名校读书。然而,军训结束后,孩子仍然在这所不知名学院读书高某还了解到,这家学院面向社会招生,并不局限于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也无法提供国家承认的学历,与李某声称的知名高校更是没有任何关联。高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李某被法院认定为实施诈骗罪并被判刑,此前骗取的十几万元也如数退还给高某,但此时距高校开学已过去数月,其他落榜考生也早已开始复读。

提醒:

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经过4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并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更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案例

高考期间,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经常流传着一虚假信息,声称“捡到一张某同学的高考准考证,考点在实验高中,请朋友们转发,让某同学联系这个号码1560731****,一定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别耽误孩子高考!”....年年丢失准考证,内容如出一辙,套路依旧。

提醒

看到类似消息,建议先跟考生所在中学或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举报电话联系确认。未经核实的情况,建议不作转发,更不要拨打信息中的联系电话。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虚构情景骗取网民同情,提供虚假信息,所留手机号多为吸费音讯电话。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广大群众切勿相信此类虚假信息。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对于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文字来源:微言教育  央视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央视曝光!假银行真陷阱,多人陷“低门槛办信用卡套现”骗局!
下一篇:新司法解释出台后首案!银行卡被盗刷26.8万余元,法院判银行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