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来源:交易圈    阅读次数:   2017-05-18 14:03:01   

专栏作者:毛飞、李红晓

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完成,利率价格由管制决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波动频率加快且更加难以预测,与此同时,近年以来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同业和非标资产占比规模越来越大,银行客户行为对利率变化也更加敏感,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上升。为有效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国内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振兴经济,而中国经济随着新常态阶段的出现,亦推出了一轮货币宽松的政策。20122016年的五年间,中国共降准七次,降息八次。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利率很可能进入上升通道,利率风暴若隐若现。

(一)利率环境变化

1.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恐引发连锁反应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长达七年的零利率时代,美联储2015年、2016年两度加息,预示着货币宽松政策的终止。同时,美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加之特朗普上台后政府激进的财政政策预期,经济学家近期预计美联储在2017年内将加息三次,美国进入“加速升息”通道。

随着美国加息引擎的强劲开启,以及美国产业复苏、企业税负降低的预期,大量市场资金快速回流美国,美国由全球流动性“水泵”转为吸金的“黑洞”,全球流动性逐渐紧缩。为了抵消美国加息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多国央行可能采取同步加息的策略。如20173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中国央行次日便宣布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相“加息”。

2.国内资产泡沫日趋严重,解决势在必行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资产泡沫形成。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次调控,但房价依然持续走高、房地产市场销售整体低迷。这表明,仅仅对房地产行业本身进行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货币增发这一根源上进行调控。

3.经济基本面企稳向好,为升息提供支撑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从“ 高速增长期 ”换挡至“中速增长期”。 2015GDP增速破7%后,2016年保持在6.7%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6.5%左右。20169CPI大幅反弹至1.9%PPI首次转正,持续上升并超过CPI。原因是大宗商品建设原材料价格的快速拉升,反映我国工业去产能的成效,以及建设投资需求的旺盛。在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同时,我国制造业PMI也连续6个月在荣枯线上。这一切都昭示着2017年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

4.“去杠杆”政策目标明晰,市场利率承压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息的利率环境已经暴露众多弊端,例如股、债与楼市的泡沫日趋严重,经济的总体杠杆率快速上升(尤其是企业负债),人民币的汇率稳定长期受到威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防控金融风险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政策目标,进入2016年以来,央行先后对金融机构实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实体经济实行“去杠杆”。在此背景下,央行逐步收紧流动性的预期增强,市场资金利率上升在所难免。2017年以来,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飙升、央行资金操作技术性加息、债市的大跌,都是国内资金收紧预期下资金利率上涨的信号。

()利率风险冲击加大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业将面临如下冲击。

1.利率环境日趋复杂,利风险管理要求增加

当前中国利率进入中长期上行通道是大概率事件,利率上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将产生重大影响。短期而言,利率的波动幅度将进一步增大,这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短期利率风险的规避提出新的课题。长期来看,存贷款利差将在此轮利率周期之后进一步缩窄。央行对银行和金融机构实行宏观审慎评估(MPA)管理方式,需要银行系统性地解决资本、流动性、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等问题,其中利率风险成为影响几乎所有MPA维度的风险因子。

2.利率敏感性资产增加,表内业务利率风险加大

近年以来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同业和非标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占比越来越高,以同业存单为代表的同业负债规模也随之提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表内业务中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规模在增加,风险在加大。

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利率风险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当前我国缺乏好的对冲工具,容易引起恐慌和踩踏。银行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买方,债券大跌使银行直接遭受损失。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本身敏感度极高,利率上移会直接按市价计算(MTM)损失。以20169月到20172月为例,这期间市场资金面收紧,债市大跌,若银行未及时抛出债券资产,将损失重大。

3.表外业务急剧扩张,利率风险不容忽视

过去10年,为了规避监管要求和风险资本计量,我国银行业将表外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表外业务快速增长,在提高银行收入的同时也蕴藏了重大的利率风险隐患。

相对于表内业务,表外业务负债更加“市场化”和短期,在利率上升情景下理财类资金会更加快速的“寻价”和搬家。而在资产方面,表外资产周期普遍较长,很多投资都最终落在房地产、能矿的长期项目上,银行在资产端很难变现来补充资金池流动性。而且,相比而言表外资产的信贷质量更差,如果利率上升导致宏观经济局部恶化,表外资产则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最重要的问题是,一旦发生危机,表外业务将转为表内风险,银行原有的资本金、流动性无法满足此部分需求,酿成危机。

4.重定价风险影响利润,资本充足率或将承压

面对利率上行,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重定价风险”。主要是由于各类资产和负债在利率上行不同的重定价周期造成。一般而言,同业负债的重定价周期最短,主动负债(例如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也通常较短;以贷款为代表的资产的重定价周期通常较长,并且在宏观经济去杠杆时期,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银行能否将上述的资金成本转嫁给贷款客户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将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活力,大大提高信贷违约率。

“重定价风险”和信贷违约加剧都会极大的影响银行的当期利润,加之债券公允价值下降,将对银行资本金的积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资本充足率。同时,由于表外业务缺乏相应的吸收损失的资本金储备,一旦出现风险,势必对资本充足率造成不利影响。

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

(一)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内容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有四种: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及期权风险。

1. 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利率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重定价日(对浮动利率业务而言)或到期日(对固定利率业务而言)存在的不匹配。尽管这种时间的不一致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很常见,但它客观上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净值造成意外波动。例如,一家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银行,一旦利率上升,就会因为贷款利息收入固定不变而存款的利息支出增加,从而面临利润和资本净值下降的风险。

2.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某一产品各种期限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或斜率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收益曲线风险。例如,当央行宣布加息时,存贷款基准曲线同时上移,此时新发生业务及需重定价业务的利率将随之变化,从而影响银行的收入,利率风险随之出现。

3.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也称为基准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它指的是由于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变动程度不一致,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一家银行以一年期存款为资金来源发放了一笔一年期贷款,存款每月按SHIBOR重定价,贷款每月按照1个月期限的LCR重定价,由于SHIBOR利率和LCR利率变动幅度存在不一致,商业银行就要面临因基差所造成的利率风险。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中央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中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选取更加市场化的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到时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

4.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也称之为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比如,当贷款利率下调时,许多企业会选择“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造成银行收入减少;当存款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选择提前支取的行为也会增加,造成银行利息支出增加。

(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影响

利率风险指由于未来利率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具体来讲,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银行收益的影响,二是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1.对银行收益的影响

短期来看,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起银行收益的波动。在利率上升时期,如果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其将从利率上升中获益,这是由于利率上升使得利息收入的增加大于利息支出的增加,即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加;反之,则商业银行将会在利率上升中受损。

2.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经济价值指某一金融工具带来的现金流按市场利率贴现到当前的价值。商业银行的经济价值指的是商业银行未来的现金流按照市场了贴现到当前的价值。由此来看,银行的经济高度依赖于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的变化必将引起银行经济价值变化,该经济价值的变动不仅体现在当前,更体现出利率风险对银行未来的影响。

()常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

1.传统计量方法主要包括重定价缺口分析法和久期分析法。

重定价缺口分析法是编制银行账户的重定价时段表,然后根据各类利率敏感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包括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剩余到期日将其对应的填入各个时段,然后按时段计算资产与负债之差得到该时段的缺口,最后将各时段的缺口汇总就得到总的缺口报告。实际计算利率冲击的影响时,可将各时段缺口乘以利率变动的幅度再乘以缺口的持续时间,就能得到净利息的变动值。

久期分析法中最基本的久期是麦考莱久期,是指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组合的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修正久期、有效久期和利差久期等变化方式。实际计算利率冲击的影响时,根据变化的利率计算久期值的变化,以此来衡量利率冲击的影响。

2.较为普遍使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净利息收入分析(NII)和经济价值分析法(EVE)

净利息收入分析是从缺口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综合考虑银行各类资产和负债的特点,实施比到期日划分更为精细的分类,然后根据事先设定的利率变动场景进行模拟,计算出银行在利率变动下的净利息收入。该方法可以计算复杂的利率变动情况,例如收益率曲线的形状或斜率变化,而缺口分析法只能推算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一步细分,净利息收入法还可以分为静态模拟法和动态模拟法。

经济价值分析法是指计算银行未来预期净现金流经过贴现后得到的现值,即资产的净现金流减去负债的净现金流加上所有表外项目的现金流。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模拟的方法来设置利率变动的场景,再依据不同的场景实施具体的计算过程。

3.基于市场风险计量的其他方法。包括单基点价值(PVBP)VaREaR等。

PVBP本身是用于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是关注收益率曲线的变动。PVBP与久期法没有多大区别,计算方法是把各期限的久期直接乘以1个基点,得出的结果代表了收益率曲线变动一个基点对现值的影响。该方法的缺点是对一些行为化的,有基差的风险无法捕捉;VaR方法也是用于衡量市场风险,通过模拟市场利率变动,计量产品估值变化带来的损益。损益的计量主要是基于利率变化前后现值的变动,也有银行使用EaR方法,计算净利息收入在利率变动影响下的损失值。VaREaR方法技术上都使用了模拟方法,但模型的核心是对EVNII的计量。因此在对不同基准利率的产品如何计量,以及计量方法是否包含行为化等要素方面,对模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尚未能完全实现。

利率风险常用计量方法的比较:

方法

优点

缺点

缺口分析(GAP

1.简单易行。

2.可以简单的计量短期内的重定价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

1.分析的缺口往往仅是银行资金管理部门的缺口,并不是真正的资产负债表缺口,不能从长远角度管理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

2.不能反映资产负债长期的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基准风险。

净利息

收入分析(NII

1.可以计量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和基准风险的综合影响。

2.不同情景下净利息收入的变化情况,很直观的揭示了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

1.利率变动导致的净利息收益损失仅是整体效益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代表利率变动的影响

2.目前银行多缺乏对资产负债在利率变动情况下的行为化分析,更缺乏对存贷款市场利率与同业间插接市场的二元或多元利率间变动关系的分析,造成情景假设和模型设计过于简单,削弱了NII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作用。

经济价值分析(EVE

直接反映了收益率曲线变化时的影响,能够捕捉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和基准风险的影响

1.对于短期利率波动对银行造成的影响不敏感。一般来说,未来现金流距离当前的时间越长,对利率的敏感性越高,利率变动对其限制影响越大。

2.经济价值分析法对市场收益率曲线要求较高,在收益率曲线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其准确性难以把握。

三、当前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银行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同时面临内外部两方面问题。一是国内银行业所处的利率市场环境较之发达国家更为复杂,增加了国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难度;二是国内商业银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管理工具缺失。

(一)外部环境欠佳

1.多重利率基准并存

现阶段存在多元的利率体系,基准风险显著,使利率风险管理复杂程度增加。主要表现在,国内银行的资产负债存在多个基准利率。其中,存款包括基准利率、SHIBOR为主的市场利率以及离岸人民币利率;贷款包括基准利率、SHIBORLPR利率、离岸人民币利率等等;资金业务包括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国债利率、同业存单利率。不同基准的存在使得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复杂,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2.货币市场定价基准缺失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受货币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较大,因此无论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还是持续期缺口模型,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准确度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利率产品价值的可靠估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统一合理的货币市场价格基准,各商业银行分别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采用直接采集SHIBOR、回购利率和法定基准利率加成等定价方法。这不仅造成各商业银行间的利率风险度量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而且在相关价格参数出现异常,如SHIBOR曲线长期限点位失真的情况下,利率风险的计量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3.金融市场深度不足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尚不完善。以利率风险较大的债券市场为例,市场深度不足极大的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的灵活性。一是市场处于割裂状态。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并存,债券跨市场流通的效果不彰,这使得商业银行无法通过跨市场的资金运作实现利率风险的对冲。二是市场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债券品种结构不均衡,固定利率附息债券较多,零息债券、浮息债券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债券期限也相对单一,1年以下与10年以上债券品种很少。这不利于形成健全的利率期限结构,也不利于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产品布局和账户规划以规避利率风险。三是市场流动性不足,一些债券品种交投不活跃,换手率低,交易量波动性很大,这加大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波动情况下的操作难度。此外,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较为初级,新兴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相对欠缺,商业银行无法在境内市场通过利率远期、利率期权等衍生产品进行利率风险对冲,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防范、转移和化解利率风险的能力。

(二)内部管理落后

1.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风险识别不全面

目前国内银行普遍做法是通过内部转移定价(FTP)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到资金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将资金管理部门的利率风险等同于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将管理资金管理部门的利率风险等同于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这种管理方法存在偏差:一是仅关注了重定价风险,对其他三类风险(包括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及期权性风险)识别能力不足;二是对基准风险认识相对不足,由于缺乏管理基准风险的方法而忽略其存在的较大敞口;三是认为现有工具能够管理四类利率风险,错误认为银行不存在剩余风险。事实上FTP并不能完全转移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尤其是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2.银行账户风险计量技术较为薄弱

目前,很多中小银行缺乏有效的计量方法,仅将缺口分析作为唯一的方法,对风险的捕捉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型银行和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计量,构建了一些计量模型,但仍存在缺陷:一是缺口分析存在不足,对较为长期的资产、负债缺乏有效的管理,如对期限较长的按揭贷款进行短期化处理,导致风险被隐藏;二是模型的情景假设过于简单,不仅缺乏对收益率曲线不同形态的变化假设,而且缺乏对不同基准利率曲线的不同步变化的假设;三是模型参数选择不够合理,如业务增长率、客户行为、折现利率等等,使得模型结构的可靠性存在质疑;四是缺乏成熟的市场收益率曲线。我国现在短期的市场收益率曲线主要是Shibor,长期主要是国债收益率,但现在都不成熟。市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参数难以把握,不同产品使用何种收益率曲线较难准确确定;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系统尚不能支持经济价值分析。

3.利率风险管理主动工具相对欠缺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各组成部分的规模和比重以减少利率风险暴露,即以资产负债表内被动式管理作为利率风险的主要对冲手段,与国际通行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等主动式的资产负债表外管理来其缓释利率风险敞口的措施尚有一定差距。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能力不足以及个别绩效考核政策对于盈利的过度强调,加之中国金融市场整体不够发达,主动式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基础仍然不牢固。

四、商业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构建与实际风险程度相匹配的银行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为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各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与自身风险程度相匹配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必须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严密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二是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政策、合理的内外部产品定价策略以及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培养方式相配合,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三是应借鉴国外银行同业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更为严格并适合业务发展的风险内控制度,防范因业务创新和账户属性异化而造成的利率风险转移和外溢。

(二)科学运用计量分析模型,改进利率风险计量手段

国外银行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中,除了基础性的缺口分析计量技术外,更为先进的动态模拟分析、VaR分析等计量手段也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商业银行在通用计量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还开发了适合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综合化利率风险管理系统,这些都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国内银行应根据业务规模和实际需要,建议与自身业务风险程度相匹配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体系。业务相对简单的小型银行应以缺口分析为主,采用较为简单的利率冲击情景,并适当增加时间段数量,提高风险评估的审慎性;大中型银行应按照《IRRBB监管标准》确定的标准化框架,计量各种利率冲击对经济价值和当期收益的影响,同时结合本行实际积极构建收益率曲线、利率预测模型、金融工具估值模型、缺口分析和持续期分析模型、压力测试模型等,更加准确地计量利率风险。同时,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的验证体系,通过返回检验、压力测试等手段,定期对模型假设条件、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性进行验证,并不断优化风险计量模型。

(三)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在传统的采用资产负债表调整手段的同时,运用利率衍生品进行主动式利率风险控制也成是重要选择。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利差收入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风险管控也应以利差管理为核心,并能在增加银行收益和缓释利率风险方面取得适度平衡。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类似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因应式业务创新仍会不断出现,这不仅是商业银行扩大自身利润来源的重要方式,也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对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业务,把握市场节奏,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表外头寸的综合调整和匹配,不断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

(四)丰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提高管理主动性

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源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金融工具定价不当,应综合运用期限导向工具和定价导向工具,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一是银行应尽快完善各类金融工具的定价体系,包括资产类、负债类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对于资产类业务,现阶段银行可采用成本加成法定价,根据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等,合理确定资产价格,风险成本主要基于客户的评级、债项结构(风险缓释安排、期限、结构化、隐含期权),要确保风险成本不被低估;对于负债产品,基于客户性质、产品特征(期限、结构化、隐含期权)、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定价,关键在于成本与稳定性之间的权衡;同时,银行应建立精细化的FTP机制,充分利用FTP的风险调节器作用,合理参考市场资金价格,充分考虑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等因素,动态调整内部报价,形成主动经营利率风险的机制。

二是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银行不能简单地追求零缺口来规避利率风险,因为即便资产负债期限完全匹配,仍存在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而是要将期限错配控制在银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具体手段包括:促进资产负债来源的多元化,防止单个或一组客户或产品意外波动对银行资产负债匹配形成不利冲击;建立涵盖整个银行、业务部门、产品组合甚至单个产品的利率风险限额体系,至少要对主要资产和负债建立明确的限额,以确保形成合理的期限结构。同时,可以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浮动利率产品提高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度。此外,还可以适度引入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期货等兼具期限管理和价格管理功能的利率衍生产品,对冲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暴露。


相关热词搜索:利率 风险管理 账户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究竟有什么风险?
下一篇:银行与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的方法论——基于美国金融科技行业格局的另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