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FINTECH新技术助力运营转型

来源:招商银行苏州分行    阅读次数:   2018-12-24 11:09:43   

招商银行在业务“触点”(面向客户的界面设计和服务流程)、业务“后台”(业务活动的落地处理与操作)、业务“大脑”(横跨不同运营活动的运营管理平台)三个维度充分运用金融科技3.0关键技术,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从客户旅程视角出发,打造一家有温度的金融科技银行。

招商银行在运营支付清算的转型实践中具体应用大数据、OCR、区块链、RFID等新技术,以科技带动运营变化。

一、“大数据”技术应用

行将大数据应用于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人员管理等领域,构建了智能同城排班系统、现金预测等系统与模型。

智能同城排班系统通过将网点业务范围、运营柜台布局、窗口设置、人员素质等要素标准化、系统化,建立数据采集和排班建模,按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为网点开窗和柜员排班提供解决方案。

现金智能预测通过将自助设备运营相关数据标准化、系统化,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和现金预测模型,以保证客户服务体验和成本节约为原则,为分行自助设备的清机、加钞、运维等提供决策依据。

二、“OCR”技术应用

行将光学字符识别(OCR)应用于CPS(集中作业录管理系统)碎片录入、证照信息识别、事后监督凭证识别等业务。以CPS碎片录入为例,OCR识别结果替代人工录入,每日替代录入任务2万余个,准确率高达96.5%。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

行将区块链应用于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本外币一体化支付平台,设计搭建本外币一体化支付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行内跨境业务的安全高效处理,简化业务的中间过渡环节和对账管理工作。

四、“RFID”技术应用

行将射频识别(RFID)应用于现金尾箱管理物联网、贵金属实物管理、印鉴卡集中管理、票据智能保管等业务场景。以现金尾箱管理物联网为例,通过运用RFID标签等技术,实现实物信息与电子信息的匹配、实物流与数据流的相互印证,达到物联网技术与运营实物管理的无缝对接。

五、“移动互联”技术应用

行将移动互联加载入手机银行APP、“开户易”手机端、无纸化移动审批系统,应用于对公移动支付、业务移动审批、移动客户端业务申请、智能微客服等场景。

六、“RPA”技术应用

行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应用于单位结算户核准及备案、单位结算户年检、机构信用代码证发放、外汇申报、人工对外付款事后监督、提回空头支票退票等场景,通过机器人执行重复的基于规则的任务来将手工活动进行自动化模拟人工操作,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比对、填写,替代人工审核、监测和录入,大幅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操作风险。

七、“生物识别”技术应用

行将生物识别应用于借记卡直邮、转账取款(APP5.0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等场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八、“AI”技术应用

行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行号智选、验印决策引擎、智能客服等场景。

九、“多技术相结合”技术应用

通过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行在事中管理中采用营业厅智能调度模式,建立柜台人工服务、营业厅自助终端设备(VTM、ATM、自助打印机)相互连通的数据体系,通过数据收集、建模和不断优化,开发一体化智能调度模型和监控平台,实时监控营业厅全渠道客流量,实现营业厅现场的智能调度和客户分流,用客户偏好的渠道或银行低成本渠道,及时满足客户交易需求,减少客户等候时间,提升客户体验。

通过将大数据、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相结合,行构建了验印决策引擎,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强化客户身份识别能力,加强运营风险防控,利用运营作业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客户交易数据对客户行为画像,再横向结合业务其他要素,辅助进行对公客户身份判断和业务决策。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行为画像,改变对公客户印鉴核验业务缺乏有效抓手、风险隐患较大的被动局面,提升业务决策的正确性,降低业务风险。通过验印决策引擎,进一步提高中心人工验印判断效率和准确度。

上述FINTECH新技术,在行支付清算领用的营业,离不开全行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各项资源投入:多点聚焦--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组建金融科技创新支持团队、制定创新流程与机制;全面赋能--开展创新宣讲及培训、前中后台专业支持、创新能力注入创新项目,让项目不仅有创意,更有创新能力;培育人才--培养分行金融科技创新教练、新兴技术培训、指导FINTECH实习生全面提升招行金融创新能力;连接各方--连接生态体系、客户、外部公司,实现共同发展,推广“FINTECH燃梦计划”创新大赛,让梦想提供创造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建设和打造多维度智慧支付业务场景
下一篇:践行普惠金融 建设智能厅堂